自从返乡人员需持有7日内核酸阴性检测证明要求发布后,1月21日开始,瑞慈医院的核酸检测量开始激增。
连日来当日检测量都在1000份左右,
是以往日常检测量的3倍,
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223份,
截止到2月4日已经为超过1万2千人出具了返乡所需的核酸检测报告。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尽快拿到报告,安心回家过年,从核酸检测点到核酸检测实验室,这群离病毒最接近的医务人员拼尽了全力。
科室骨干齐上阵,严把检测质量关
如此繁重的检测任务,无疑是对瑞慈检验科应急检验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最近这段时间,如果你给瑞慈医院检验科刘春霞主任打电话,会发现她的手机常常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因为,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她都守在PCR实验室里。

PCR实验室门上,贴着醒目的黄色生物危险标识。
作为核酸检测工作的主力部门,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时刻面临被感染的风险。“特殊时期检测量虽然非常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人员的个人安全却是哪一样都不能出差错。所以从实验室的硬性条件和每一步的检测流程我们都有严格的要求,检测人员都取得了江苏省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人员上岗证书。” 刘主任说,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是有着较强业务能力和专业储备的科室骨干。
加班加点无怨言,检验人全心投入
核酸检测实验室分试剂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三个工作区域,三个区域之间彼此“隔离”,所有的操作必须严格按照单一流向进行,试剂、样品的传递都只能通过一个特殊设计的传递窗进行递送,防止病毒逸散。


实验室标本处理区,三级防护的检验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提取和加样。
在实验区域中,标本制备区是与病毒最亲密接触的地方,防护标准也最高,必须要穿戴两层防护服,戴N95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防水靴套,进制备区前,检验人员们往往连一口水都不敢喝。层层装备加身后,在标本制备区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防护服长时间严密包裹,必须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虽然里面只穿了一层绿色手术衣,脱下防护服时,他们往往都是汗流浃背,鼻梁上也被层层防护勒出了血痕。

在密闭环境中工作的检测人员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沟通得靠对讲机。
“为了让返乡人员能够尽快拿到核酸检测结果,我们总共安排了8个人轮班,不分昼夜地进行检测,晚班都是要工作到凌晨,最晚的一天夜班人员一直工作到了早晨4点才下班。8个人里有7个娘子军,这样的工作强度,女性工作人员体力消耗极大,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了。不少队员家中都有年幼的孩子,这段时间也是完全顾不上家庭,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真的让我很自豪也很感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检验人坚守职责,为保障医院抗疫战线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深夜,检验人脱下防护服,露出了被汗水浸湿的绿色手术衣。

刘春霞主任正在全神贯注地配制检测试剂。
“就像行军打仗一样,我的兵都在战场上,我这个指挥官不能撤退!”这段时间里,刘主任其实比团队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更辛苦,每天都绷紧着一根弦,早早来到科室做好实验室的各项准备工作,守到半夜才回家,直到确认当日所有的核酸检测报告都顺利发出,夜班人员给自己发来了平安到家的消息,才能放心地睡一会儿。遇上特殊情况,就和队员们在值班室将就一晚。特殊时期的检验科空前团结,大家都主动给主任分忧,各项常规检验工作依然维持有条不紊。
面对看不见的“敌人”,他们都在努力着
为积极配合“愿检尽检”的国家政策,应对春运期间核酸检测人群的需求,除了默默坚守在后方岗位上的检验人,全院上下都做了很多工作。据门诊部管新妹主任介绍,在发现有核酸检测需求的返乡人员急剧增多之后,医院就第一时间紧急调整流程、调派人手,在核酸采样点增设了收费处,收费、条码打印、核酸采集三个节点都各安排了两名人员,在保证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检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检测效率,缩短返乡人员的检测等待时间。同时延长了采样时间,将原来的仅工作日采集调整到了周末无休。每天早晨,当班人员也总是会提前到岗,迅速投入工作。

检测量的猛增对采样人员来说,是体力上的挑战,也在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发热门诊刘翠娟护士长说:“每班护士要检测好几百人,每次都是重复同样的动作,还要不停地解答大家的问题,除了吃饭时间,一天工作很少有歇下来的时候,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恨不得省下,一天下来整个手臂都发酸了,但大家都在努力站好自己的这班岗。”

虽然离春节只剩下了几天的时间,但每天的核酸检测量依然比较多,对此管主任表示,建议需要检测的市民尽量避开每天上午8—10点的高峰,错峰来院,避免扎堆和过久等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