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春节法定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不少人都回归了工作的怀抱。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即使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也没有从工作岗位上离开过。2021年的春节,南通瑞慈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和往年一样,默默坚守岗位,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守护了大家的平安团圆。

△深夜里,“南通大学附属瑞慈医院”10个大字显得格外明亮。
春节假期比平时更忙的科室,排在第一名的一定是急诊。一方面因为门诊停诊,患者都往急诊跑;另一方面,冬季本就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加上假期里醉酒、呕吐腹泻患者增多,“扎堆”送来急诊,所以急诊医护的工作节奏更快了。
这个春节里,因为子女选择留在了异地,不少老年人独自在南通过年,这部分老人来急诊就诊时,都是护士们帮着跑前跑后。
据急诊科刘丽护士长介绍,春节期间,急诊的工作量翻了一番,输液人次也比平时多了至少50%。

△大年三十晚上,一个严重车祸伤的病人被送到瑞慈急诊,护士等在门口接病人时,120工作人员拍下了这张照片。


△因为频繁地使用洗手液、消毒液,开药瓶配药,急诊科输液班的当班护士钱玲玲双手变得粗糙,右手大拇指尖开裂。
即使紧张而忙碌,急诊医护仍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他们得从大量的患者里分辨出“轻重缓急”,为真正病情紧急、凶险的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急诊科主任施伯华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年初三来就诊的一位35岁年轻患者。这名男子老家在河南,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选择在南通过年,没有亲人在身边,就诊时自诉上腹部疼痛,呕吐多次,血压176/82 mmHg。接诊的急诊内科医生倪卫冲安排患者进行了胸、腹部的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没有异常。

△抢救记录本上满满的登记信息

△正在急诊抢救室工作的急诊科施伯华主任
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当时正在现场的施主任判断患者很可能是患有主动脉夹层,这种病非常凶险,一旦出现主动脉血管壁撕裂,极易发生大出血,死亡率很高。虽然患者当时的症状并不典型,施主任和倪医生仍然一起给患者做思想工作,说服患者进行了进一步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证实了施主任的判断,患者被收治到了心外科,获得了及时的治疗。正是因为急诊医生的高警惕性和“火眼金睛”,诸多患者得以转危为安。
从大年三十到年初五,施伯华主任坚持在科里坐镇指挥,一天都没有缺席。“能让大家太太平平地过个年,我们再忙都是值得的。”回忆起抢救室里的一幕幕“生死瞬间”,对于春节无休这件事,施主任如此回应。

△检验科刘春霞主任和科室人员正在核酸检测实验室专心工作中
春节期间辅助科室的各项工作照常进行,给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为了方便市民需求,春节期间瑞慈医院核酸检测正常进行,除了正月初一,检验科每天的核酸检测量都在200份左右,正月初四这天更是直接攀升到了600多份。放射科除了CT、MRI等常规检查,CTA、核磁增强、胃肠造影等检查也同步开放,每天都安排了高级职称医师进行报告审核。功能科主任季婷婷、病理科主任谢慧君等辅助科室主任都全程备班。

△为了让上午检查的患者尽早拿到检查结果,正月初四中午,放射科杨加军主任加班审核报告。
病房里的患者多会赶在春节前夕出院,留下来的几乎都是危重患者。当然也有例外,十六病区肿瘤科病房里,一位肿瘤晚期病情尚算稳定的患者选择留在医院过年,护士长阴爱华说,病人告诉她,在这里过年更安心。对于住院部的医护人员来说,让这些患者平安过年,是他们春节里最重要的职责。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高发期,据呼吸科护士长仲伟莹介绍,虽然春节前大部分病人办理了出院,今年留在医院病房里过年的病人依然超过了20个,基本上都是有着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气管切开的患者要加强巡视,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需要吸痰,时间治疗的患者到点得挂水······即使在深夜,护士们仍是脚步匆匆,忙碌不停。


△夜间,当班护士在给10多个时间治疗的患者挨个挂水,这些患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间隔时间给药,以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保证治疗效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