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命运多舛,却保持乐观,百折不挠,努力上进的平民英雄;
一位“无论我被打败多少次,我总能站起来”的英雄;
一位无法拯救所有人,却愿意为拯救任何人,哪怕是反派而身陷险境的英雄;
一位坚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漫威迷南通瑞慈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施建国对于蜘蛛侠的评价,大概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梦想着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作为一名从业近20年的肿瘤医生,施主任每天与死神打交道,面对着病人的无奈,家属的期盼,但肿瘤医生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多数时候只能无可奈何接受现实。
施主任说,虽然我不能如蜘蛛侠一般,面对希望得到他帮助的人,可以变身,拥有无穷的力量,但我始终坚持保持乐观,百折不挠,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尽心尽力去帮助患者。
局部性“共情”

施主任正在和病人沟通中
每一个肿瘤医生都会遇到“共情”的困惑,所谓共情,通俗的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同情心,我们还有共情心。施主任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他年轻时候经历的关于“共情”的故事。
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科室收了一个年轻的肿瘤病人,二十来岁,因为同样喜欢体育,他们结缘成为朋友,每次两个人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每天下班的时候,施主任总是会去病房看看那个男孩子,两个人甚至约了一起打羽毛球。当然,施主任知道男孩子的病很难治愈,化疗后,效果也不尽人意。但是他有信念,觉得男孩子年轻且乐观,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越是在乎,越是害怕失去,他看着渐渐虚弱的患者朋友,自己的内心也在焦灼。终于,有一天早晨上班,他刚踏入科室,坏消息就传来了。男孩半夜病情直转而下,抢救无效,走了。
施主任说,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当时自己的那种跌入地狱般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后来,施主任总是习惯性会和病人“保持距离”,用他的话说,学会了“局部性共情”。作为医生,他理解他们的痛苦,也会尽力为患者和家属解决他们的疼痛与困惑。但他不再深陷其中,面对晚期癌症患者,如果终将面临告别,与其抗拒,不如和解。此心安处是故乡。
渡人且渡己

肿瘤内科医生们在查房中
如何定义是一名合格的肿瘤内科医生?施主任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肿瘤医生能够在专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两个角色中自由变身。作为一个肿瘤医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尽力延长病人生命,这是每一个专科医生应尽的责任;同时,做好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有效沟通,这也是一个肿瘤医生的专业体现。
肿瘤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经常要面对怎么去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要不要告诉癌症患者病情?晚期、恶性肿瘤到底治不治?该怎么治?是延长生存期还是保证生命质量?选择价格高、不良反应轻的靶向药,还是价格低、增加痛苦的化疗药?每次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痛苦的神情,作为医生,总是觉得于心不忍。科室的一个年轻医生曾无奈地形容自己是“不祥之鸟”,总是给人带去坏消息。
作为一个肿瘤医生,对于生命近乎“贪婪”。以至于无论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无论多用心,帮助患者延续了多长时间的生命,当患者真的面临生命终点的时候,医生都会感到无力、遗憾,甚至会自责的把自己之前获得的所有成功都抹杀掉。直到有一天,一位去世的患者家属特意来到科室感谢施主任,感谢他为他的父亲延长了生命,让老父亲看到第三代孩子的降生,这对于他们全家意义非凡。
那一刻,施主任突然顿悟了。医学有限,努力无限。施主任说,医生看重结果,常常会把每一例死亡都当作教训,经常去思考、分析、总结,医学就在这些总结中发展,医生在总结中成长。也许下一个同样病症的病人,会为他延续更长一点的生命。肿瘤医生,要学会渡人渡己。
小小成就 大大幸福

施主任正在查阅病人检查报告
在肿瘤科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话题就是成就感太低。就像早已写好的剧本,肿瘤患者会经过一个特定的诊治流程,走向一个特定的结局。施主任说,一般很多人都认为治愈肿瘤患者的成就感,外科医生会强得多;但实际上,当你了解肿瘤内科治疗,你会发现可做的事其实也很多。
通过医生的努力,有些早中期的患者可以治好,有些晚期已经转移的患者,通过合理的综合治疗,也有部分最终能治好,回归自己常态的生活;而对那些没有危重患者,医生帮助他,让他们活的长,活的好、减少痛苦。甚至可以把成就感的标准再往下降一些:患者本来不能吃,化疗后可以吃了,那也是成就感;患者本来疼得要死,给了吗啡不疼了,那也是成就感;已经救不了晚期弥留的患者,给他安安静静的,体面的,没有痛苦的走,那也是成就感~~~
只要对患者有帮助,对于肿瘤医生来说,这便是幸福。因为相对少,所以更弥足珍贵,也更幸福。医学的不同阶段,看待“成就感”这个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感触。施主任说,希望每位肿瘤科医护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幸福感”。

施主任说,我以医为术,敬畏生命,历经人间悲喜,在平凡的岗位上,心怀责任,用心去感受人与世界的交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