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伤患者往往伤情严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救治难度大,因而对于这类患者的救治可以说是一场硬仗,时间就是生命,每一步的抢救决策既要快速及时,又必须准确有效。这不仅考验着背后施救的医护人员,更是在检验一个医院的综合实力。
5月19日,南通瑞慈医院创伤中心收治了一位严重碾压伤的32岁女性患者,经过十余个科室的多学科联动,两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5月19日上午,患者卢女士(化名)不幸被工程车撞倒,车轮碾压其胸部及腹部,当即血流不止。接到电话预警后,南通瑞慈医院创伤中心曹飞、周春峰、周袁平主任立即赶到现场准备抢救。
9:50,救护车到达后,医院随即为她启动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心率131次/分,血压80/50mmHg,休克!”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化验、配血、外固定、相关专科急会诊……各项抢救措施和检查有条不紊。

10:00,入影像科,多学科专家共同阅片。
10:10,检查完毕,初步诊断:多发伤,失血性休克,骨盆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左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子宫、会阴破裂;骶骨、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左侧股骨近段骨折;盆腔左侧血肿,腹盆积气,左侧髂肌、髂腰肌、两侧闭孔内肌肿胀,会阴部、两侧大腿近段周围软组织肿胀、积气……
此时,卢女士的国际IS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达到50分(濒死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影像科内多学科会诊(MDT)第一时间给出了抢救方案:大量输血(MTP)纠正休克、紧急探查填塞、损伤控制(DCO)、外固定手术止血。
10:15,第一袋血快速输入患者体内。

10:20,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
12:43,手术结束,患者血压恢复至112/75mmHg,病情初步得到控制,但仍存在较大风险,术后转ICU进一步监护治疗。
17:50,卢女士又出现病情变化,大量输血及升压药物应用后,血压不稳定。多学科紧急讨论后,认为目前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考虑仍然存在活动性出血,立即进行急诊介入手术!
18:30,导管室介入手术治疗正在进行中,造影显示患者左侧髂内动脉、右侧子宫动脉等血管存在损伤出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卢女士的血压不断下降,一度几乎无法测出,66/17mmHg,53/3mHg,心率减慢,随时可能心脏停跳。


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在为患者捏着把汗,“心提到了嗓子眼!”周袁平主任回忆术中的情形时说,虽然当时大家的心理压力极大,但高压下镇定操作是医生的必备素质,最终DSA下超选动脉栓塞手术成功,及时、精准的介入治疗方案遏制住了卢女士的大出血,心电监护上的心电波形越来越平稳,她的生命体征渐渐稳定!
渡过了半个月的危险期,卢女士的各项指标均得以恢复。6月9日,周春峰主任为她实施了左股骨骨折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第一天,在医生的帮助下,她就开始了康复锻炼。目前,卢女士功能恢复良好,已经能起身活动。

“处理严重多发伤要争分夺秒,在抢救复苏的同时进行准确的伤情评估,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流畅,只有这样,那些很难存活的急危重症多发伤患者才有一线生机!在卢女士的整个救治过程中,共有急诊科、创伤中心、介入科、手术室、ICU、骨科、妇产科、普外科、胸外科、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康复科等十几个专科与部门携手作战。”
周春峰主任解释说,“像卢女士这样的患者,伤情复杂多变,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所以第一阶段的手术是联合多科室损伤控制性手术,制止致命性大出血;同时进行复苏治疗,纠正创伤导致的生理紊乱,且需要多次再评估,发现隐匿损伤并及时采取措施;待各脏器功能恢复良好,能耐受麻醉与手术,再择期进行多部位修复和重建手术,尽快康复锻炼恢复功能。”

严重多发伤、复合伤、创伤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昏迷……创伤中心患者的救治往往比较棘手,医生不得不承受重重风险和压力,也常常会遭遇遗憾和质疑。但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在多学科的综合救治下,从生命垂危到重获新生,一个又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重燃希望,这样的参与和见证,也给了医护人员们莫大的安慰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整整两个月过去了,笑容又重回了卢女士的脸上。她说,现在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和久未谋面的亲人、朋友、同事们说一声:“我还好,我想你们了!”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