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患者朋友们问,“我平时身体很健康,但体检做B超时,发现胆囊里有一个0.5公分左右的息肉。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会变成肿瘤?”
01 胆囊息肉是什么?真会变癌吗?
胆囊息肉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医生表示,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的病变,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超声检查中发现的。
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胆囊腺瘤、早期胆囊癌等)两大类。
(图源网络)
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的80%以上,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占10%~15%,肿瘤性息肉约占5%。
⚠️注意:胆囊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类息肉也因此被称为“隐形的炸弹”。
有数据显示,近2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检的普及,胆囊息肉病变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国内健康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10%。大部分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
02 胆囊息肉好发于哪些人?
据了解,此病发病年龄多为23~55岁,男性多于女性。
⭕️饮食不规律的人
由于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经常饮酒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的人
经常饮酒或高脂饮食,长期食用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会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息肉。
⭕️工作紧张、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的人
这些人生活及工作压力大,经常出现烦燥易怒、情绪抑郁,很少参与体育活动。此外,肥胖与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匆忙的上班族成了主要发病人群。
03 如何发现胆囊息肉?
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
也可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位于胆囊颈部的长蒂息肉,可出现胆绞痛,在炎症感染时有急性发作的表现。
90%的病人是通过体检或进行其他疾病检查时无意中发现的,最常用的检查是B超或者彩超。
如果发现胆囊息肉,怀疑存在恶性病变或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需要通过CT或者MRI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果息肉大于5mm就要密切注意,坚持随访(3~6个月/次);
✅如果大于1cm,需要找外科医生评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建议病人尽早采取手术治疗。若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时,也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04 息肉大小是手术唯一标准吗?
目前,国内外指南普遍建议:息肉直径≥10mm应手术切除。但这一标准存在争议,约65%的大于10mm息肉实际是良性胆固醇息肉,部分<10mm的息肉也可能是恶性的。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形态宽、基底、血流信号、表面不规则更危险。
年龄>50岁人群风险更高。合并疾病:胆囊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需更积极干预。手术阈值可能调整:部分研究认为8~10mm是更优的临界值。
05 发现息肉后该怎么做?
⭕️定期复查:<5mm且无症状:每年一次超声,6~9mm:每半年一次超声,若2年无变化可延长间隔。合并高危因素(如胆囊结石、年龄>60岁):缩短复查周期。
⭕️警惕信号:腹痛、黄疸、体重骤降。息肉快速增长或形态改变。
⭕️手术决策:需综合息肉大小、形态、年龄、合并疾病等因素,与医生充分沟通。下图是国际上通常的治疗思路,近几年随着超微创胆囊息肉取出术的成熟,随访的标准和治疗窗口期也在前移,早发现早处理是预防风险发生的上上策,但需要专科医生严格评估基础上谨慎开展。
*科普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有胆无石
东方瑞慈胆石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