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口罩该怎么戴?什么场景下必须佩戴,戴什么样的口罩,国家发布的最新指南说得清清楚楚。
今年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机场、港口、码头等主要出行中转场所人员因发生聚集性疫情,备受关注。另外,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减退,存在接种疫苗后就不用再戴口罩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落实防疫措施和个人防护方面出现漏洞。在这个前提背景下,国家卫健委于昨日发布《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在前期指南基础上做了更新和增补,形成最新版文件,确定10类场所、10类人群为重点防控对象,同时对特定情形下,口罩的佩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场景: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文化馆、体育场馆、奶茶店、教育培训机构、临时安置点
人群: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机场装卸工人、一线市场监管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导游
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顾客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此前,已有调查研究发现,口罩作为物理阻隔方式之一,既能避免病原体从病毒携带者扩散到患者,也能减少人体吸入病原体致病的危险,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佩戴口罩被列为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曾有学者对口罩佩戴行为模式做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越严重的地区或感染风险越高的地区,居民佩戴口罩的比例及佩戴口罩的科学性越低,而口罩佩戴率较高的地区新冠肺炎疫情较轻。这种现象说明人群佩戴口罩行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提醒所有公众佩戴口罩的必要性的及正确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曹素珍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防护行为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7):1649-1658新版指南中,重点职业人群除了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外,还包括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中,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以往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只需在出入密闭场所佩戴口罩,但这次指南在防控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1.密闭场所戴口罩
2.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要戴口罩
3.建议居家备用高级别口罩
4.家人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时,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
只有在日常佩戴中,注意以下六个事项,才能让口罩发挥真正的防护作用: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