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唐氏综合征日
今年3月21日是第11个“世界唐氏综合征日”,活动主题为“重视唐氏筛查,孕育健康宝宝”,旨在提高对唐氏综合征的认知和关注,引导生育妇女怀孕后主动接受唐氏筛查,做到应筛尽筛,减少出生缺陷发生。


知识科普
唐氏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
1866年,有位名叫John Langdon Down的医生,第一次对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典型体征做了完整的描述,因此,这一综合征就被命名为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这样的患儿俗称“唐宝宝”。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
面容特殊:患者一般眼裂小,眼距宽,双眼外眦上斜,可有内眦赘皮;鼻梁低,外耳小;硬腭窄小,常张口伸舌,流涎多。
智力偏低:绝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随年龄增长表现会日益明显。
肌张力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患者出生时的身长和体重均较正常儿低,出生后体格发育、动作发育均迟缓。身材矮小,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出牙迟,且顺序异常。
伴发畸形:很多患者同时会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呼吸及听力问题、甲状腺疾病的患病风险也较大。
这样做能降低“唐宝宝”的出生率
“唐宝宝”出生前的筛查和诊断措施
孕早期筛查项目: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APP-A)、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f-β-hCG),结合早孕期超声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的联合筛查。
孕中期筛查项目: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甲胎蛋白(AFP)、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f-β-hCG)、游离雌三醇 (μE3)、抑制素-A (Inhibin-A)等生化指标,结合孕妇年龄、体重和孕周的生化筛查,包括二联法(AFP+β-hCG)、三联法(AFP+β-hCG+μE3)和四联法(AFP+β-hCG+μE3+Inhibin-A)。
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检测(俗称无创DNA):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5mL,提取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即可准确得出胎儿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即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帕陶氏综合征)的风险率。孕12-22+6周是最佳检测时间。特点是无创伤、无流产风险、高灵敏度;检出率较高,是目前最为安全、准确的检测手段,对母婴均无伤害。
产前诊断项目:对筛查高风险或高龄孕妇可通过绒毛穿刺(孕11-13+6周)和羊膜腔穿刺(孕18-23周)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培养,然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特点是一锤定音,但由于是有创检测,有宫内感染的可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