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张照片在瑞慈医院的医护朋友圈里流传开来,在瑞慈儿童医院的PICU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里,一名护士蹲在病床边,握紧孩子的手,病床上孩子的头也紧紧倚靠在她的胸前。一个看似温情的工作场景缩影,背后却是一场惊险的急救以及诸多医护的全力以赴,满满正能量。
照片上守在患儿床边的这位护士叫陈蔚,是儿童医院二病区的护士长。而患儿是一名13岁的男孩儿,高烧三天,神志不清,高度怀疑重症中枢神经感染,刚刚完成了腰椎穿刺术。
事情发生在本月20号。来院就诊时已是下午3点多,孩子的精神状况很差,喊话也没反应,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全身肌肉紧张,出现了克氏征巴氏征阳性,这些均提示着有严重脑部病变,病情危重。当时正在巡视病房的儿童医院徐孝华院长亲自上阵指挥,迅速组织抢救。
患儿是彝族人,近两三个月前才随家人从四川来到南通,病史不清,必须马上进行头颅磁共振和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为了让孩子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检查,放射科立刻协调开通绿色通道,让危重患儿“插队”做了检查,徐院长一边安排医护人员全程陪同,一边耐心地和家长沟通,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孩子的病情。
下午5点钟是医院白班的正常下班时间,孩子检查还没回来,值班的医生到位了,可参与抢救的医生护士们一个都没有走,PICU的江元宜主任和郭明莉护士长也是严阵以待。因为有经验的医护都知道,这个年龄的男孩儿个头不小,力气又大,神志不清配合度差,接下来的腰椎穿刺将是一个大难题,甚至在穿刺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危险。
诊治措施不能等,哪里还顾得上吃晚饭,孩子一回到病房,留下来的医生护士们都赶到PICU协助腰穿。即使穿刺前进行了局部麻醉,又有着众人的帮忙,孩子的体位依然难于控制,两次尝试穿刺,帮忙控制体位的护士们累到手抖,可还是不成功。“主任护士长都在,我心里有底,再尝试一次,一定能行的”,进行操作的王剑医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还是决定再试一次,穿刺终于成功。
收到脑脊液标本后,检验科很快得出了结果,为孩子下一步的救治提供了依据。穿刺成功的喜悦一闪而过,大家又开始坐下来冷静地讨论孩子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防范措施,PICU的江元宜主任不放心孩子,决定留在医院备班。
-------------------------------------
在整个穿刺过程中,由于PICU没有家属陪护,陈蔚护士长一直扮演着“家长”的角色,自始至终蹲在孩子床头,搂着孩子,紧握他的手,不管孩子能否听到,一直轻声安抚着:“孩子,不怕!我们一起再坚持一会儿,这么多叔叔阿姨都在想办法帮你呢。”所有操作结束了,陈蔚仍然没有离开,继续轻拍着孩子直到他平静下来,于是便有了那张照片。
重症脑膜脑炎、电解质紊乱,抗病毒、控制惊厥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肠内营养,即使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医护人员们一直尽力守护着孩子。一扇厚重的隔离门,将PICU与外界完全隔开,门内是危重症患儿和紧张工作的医务人员,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家属。
-------------------------------------
这是一个与死神争夺生命、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家属看不见的战场上,医务人员们也没有一丝松懈,因着这份职业的使命感,也因着期望每一个孩子能重获健康,用笑容回报他们的每一次不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