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通瑞慈肿瘤医院孙英豪主任从医的第22年,也是他作为介入科医生的第21年。很多人把医生比喻成“健康的摆渡人”,将无数人病痛之躯送到健康彼岸。孙主任说,他喜欢“摆渡人”这样的比喻,摆渡人象征着一种责任与大爱。
16年的孤单坚持
孙主任的从医之路多少有点误打误撞的成分,因为几分之差与心仪大学心仪专业擦肩而过,最后被调剂到了徐州医科大学。当然,成为一个肿瘤介入科医生,也不是他最初的规划,他最初是想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外科医生。大概是命中注定,最终他选择做一名介于外科与内科之间的介入科医生。
介入学科在国内很晚才开始发展,与传统外科手术不同,介入手术就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与监控下,凭借一枚穿刺针、一根导管、一段导丝,在患者血管、皮肤上作一个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便可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任何手术穿刺均有风险,“盲穿”过程中,要求介入医生精准的判断力和技法。介入医生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地在手术过程中积累经验,才能在“盲穿”过程中提升手术的成功率。
孙主任就是这样一直坚持着的人,坚持着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坚持着最初的选择。从2003年到2019年,科室成员来来去去,但唯一不变的只有孙主任。16年的坚持,有艰涩、有无奈、有退缩、有绝望,还好孙主任坚持下来了。2019年,介入科迎来了大发展,一个人的队伍终于壮大成四个人的团队。
“铅衣侠”的倔强
提起介入科医生,“吃射线”这个词,常常会被提及。因为介入科手术室对于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进入手术室需要全副武装,以防射线的辐射。每次手术前,介入医生必须穿上他们的“铠甲”,围裙—上衣—围脖—铅帽—护目镜。铅衣没办法做得太轻,每一件铅衣近20斤,每一台手术都必须穿。孙主任说,他的最高纪录是穿着铅衣做了7个小时的手术,手术结束后,他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全身酸痛,体力透支,整个人都摊倒在椅子上。但,他感到很快乐,那台手术很顺利,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即使每次手术都穿着20斤的铅衣作为防护,那些保护不到的地方,如胳膊、手,还是完全裸露在辐射下。“吃射线”不会使介入医生变成绿巨人浩克,但会使他们的身体发生皮肤损害、高血压、白内障、甲状腺疾病、肿瘤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根据权威数据显示,介入医生与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皮肤损害的患病率会增加4倍多,颈背部及膝盖等病痛增加近6倍,白内障增加近5倍。因为穿着抵御射线的铅衣沉重且密不透风,介入医生由于工作导致的骨骼肌肉损伤风险堪比建筑工人。
介入医生每天都要面临着负重站在手术室里工作,双手还要自如灵活地做着“绣花般手术”的挑战。但是,孙主任说,累并快乐着,铅衣重重不过患者的生命,辐射大大不过医生的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
论一位“男团”成员的自我修养
目前,肿瘤介入科是由4个帅气的大男孩组成,当然孙主任当之无愧的是他们的团长,同事们常常戏称他们为“瑞慈F4”。对待工作,他们努力且好学;对待病人,他们温暖且用心。
介入科发展的每一步都牢牢的印在孙主任的脑海里:2004年,可以独立开展胆道支架、食道支架手术;2005-2007年,血管和肝硬化栓塞也能独立完成;2008-2009年,独立开展下肢血管、动静脉等手术;2010-2015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常规性的各类肿瘤也能独立完成手术。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每一年都在进步。2019年,是肿瘤介入科跨越式发展的一年,三名年轻的医生陆续加入团队。目前,孙主任带着团队的小伙子们开始了更多的尝试,比方说与肾内科合作,为透析患者建立快速绿色通道;与神经内科合作,独立完成了颈内动脉支架手术,为更多的患者创造生的希望。

孙主任手机中存着他的大量学习资料
在孙主任记忆中有一段温暖的回忆,是关于他和一个患者的故事,当然,后来他们很自然的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十多年前,那位女患者在生宝宝的时候,下肢突发血栓,生命危急。孙主任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第一时间为她做了下肢血栓手术,手术很成功,这位新手妈妈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事后,患者带着宝宝特意去感谢孙主任,感谢他救了自己,让她的孩子在妈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孙主任说,每次看到这个朋友和她的孩子,心里总是觉得暖暖地,不自觉的就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

孙主任正在检查患者的病情
孙主任对于好医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他认为一个好医生,要有一种知苦难而不畏的坚定,要有一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内力”。他说,每一天,他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