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期间,因遭遇突发恶劣天气,造成部分参赛选手伤亡,这些选手发生意外的主要原因是失温症。失温症可以致命,但了解该疾病人却并不多。为了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失温症”,小编咨询了咱们医院急诊科的专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可怕的户外“杀手”!
失温是指人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失温取决于3个因素:身体产热、保暖能力和散热速度。失温症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运动。造成失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衣服湿寒、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失温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轻度失温: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核心温度在35~33.88度。
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核心温度在33.88~30度。
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症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在户外,对于失温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队友就是希望。而作为救助人,掌握失温救援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脱离险境。无论救援现场状况有多复杂,你都要做到以下几步:在众多发生的野外环境下失温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当你的队友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失温症状,救援的第一步是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正确做法:转移或扎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轻放平移,失温下的人体十分脆弱。搬运患者时应非常小心,因为心肌组织在低温下很不稳定,外来刺激容易导致心室震颤。安全转移到避风处是失温救援的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你要做的是尽可能阻止患者的体温流失。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救援队第二步是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身体的热会在环境影响下,经过蒸发、辐射、对流及传导而降低。正确做法:隔绝地面——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对于患者而言,热量会从身体流失到冰冷地面,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安全转移到避风处,用睡垫进行冷面隔离,失温救援的第三步是更换潮湿衣物,因为潮湿的衣物也会带走热量。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保持患者身体干燥,减少由于衣物潮湿带来的热量流失。人体穿着湿衣服比穿着干燥衣服的“失温” 速度快25倍。正确做法:更换干衣,进入睡袋——无论患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脱掉潮湿衣物,让患者钻进睡袋。安全转移,减轻风寒效应;冷面隔离,减缓热量传导;干燥处理,阻止热量流失,失温救援是一场和“热量”的赛跑,做到前三点,已经减缓了热量的散失。此时,如果患者还没有恢复,则需要通过第四步,给患者输入热量,让患者“慢慢回温”。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注意,抢救患者不能突然加温。正确做法:核心区域加温——核心区域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可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窝、颈部和腹股沟处,这里的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也可以一名身体温热的队友在睡袋中以体对体的方式直接温暖患者。通过核心区域加温,患者的热量得到补充,与此同时,真正让患者身体恢复产热的方法是补充能量,让患者自己温暖自己。人之所以会失温,便是身体的产热敌不过流失。而身体产热的源泉便是能量。失温严重的患者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需要通过进食来补充,让身体尽快恢复供暖能力。但是,饮酒并不能补充能量。错误做法:饮酒——让失温患者饮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喝酒的确会有一种“暖和”的假象,但是随后会加快热量流失。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而且它会造成血管的扩张,加快血液循环,由此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扩张的血管也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如果我们把失温患者身体的热量比作火堆,喝酒也许会让火看起来更旺,但也会更快地把柴烧完。而摄入流质食物,就好像不断地添加柴,火堆便能越烧越旺。正确做法:补充流质热食——失温救援的根本是身体恢复产热,所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在进行户外越野运动时,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然后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这样做刚开始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再脱下保暖衣物。这样做基本上从头至尾贴身衣物始终是干燥的!而且也不会觉着有多冷。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