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杨先生,今年33岁,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层,因公务繁忙,他经常晚上加班,压力特别大,常常工作到凌晨。时间一久,杨先生发现,他习惯性失眠,不仅失眠,脾气也变得特别暴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白天工作时,还经常觉得头重脚软,工作效率低下,常常出错。
张老师,今年65岁,是位退休老师,入睡困难,经常性失眠,导致白天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一开始通过药物治疗,希望能改善睡眠,但大多用后次日就发生头晕、无力困倦等现象。每次上床时就开始担心睡不着,逐渐出现心烦、头晕、头痛,有时胸闷、胃部不适等躯体不适,曾内科检查无相关阳性发现。
杨先生和张老师的失眠以及一些人打鼾导致“睡眠呼吸暂停”,还有“周期性嗜睡综合症”,统称为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障碍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由中国睡眠研究会、慕思共同推出《2022中国国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指出,近75%的国人有睡眠困扰,入睡困难是最大的问题。58.5%国人认为自己睡得浅,深睡远不够达标。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判断是睡眠障碍?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对失眠的诊断标准之一就是: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专业医生建议,可以通过3条标准来初步判断睡眠是否理想。
一是睡眠的时机。在什么时间睡觉很关键,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晚上10点睡觉是最好的,但现代人晚睡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应尽量不晚于12点睡觉。
二是睡眠的时长。通常,连续睡眠7-8个小时是满足成年人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长。如果一个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或超过十个小时肯定就会有问题。
三是睡醒后的感受。醒来后感觉神清气爽,那就证明睡好了。反之,醒来后感觉困倦、乏力、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工作能力下降等,就说明没睡好。如果长时间出现这些问题,且无法缓解、克服,就要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采取措施干预。

图片来自网络
睡眠障碍的成因?
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和原发疾病引起。具体病因有以下方面:
1、外部环境
噪音常常是导致失眠的外部原因,大多数人难以在嘈杂的环境中入睡,故因噪音污染导致的邻里矛盾不可胜数。
2、不良习惯
部分人有熬夜看手机,或者睡前喝浓茶、咖啡等不良习惯,会容易导致失眠。
3、精神压力
压力山大是现代人的自我调侃,也是现代人现实生活的写照。人长期处于紧张,劳累的精神状态,就难以快速进入休息状态,容易导致失眠。
4、情绪失调
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极度悲伤,还有极度喜悦,都会破坏平和的精神状态,导致失眠。
5、身体疾病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我们失眠。比较典型的有癌症导致的剧烈疼痛,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睡眠状态。
6、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也会导致失眠,当然也有可能导致休克,昏厥。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食物中毒,常常是农兽药中毒、重金属中毒,食物变质中毒等。轻度农药中毒,可引起头疼,头痛,神经系统损伤,周围神经病,感知异常,烦躁等症状。

图片来自网络
睡眠障碍的危害?
睡眠不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皮肤危害。晚10点到凌晨2点是皮肤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间,如果身体在安睡,皮肤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代谢废物。
眼睛危害。熬夜时最劳累的器官是眼睛,眼肌长时间疲劳会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
肠胃危害。熬夜易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胃溃疡。
大脑危害。大脑在睡眠中修复负责记忆的细胞,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部分细胞就会损失得越来越多,导致记忆力受损。
免疫力受损。成年人只要3个晚上不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免疫系统就可能降低60%的功效。
肥胖危害。那些每天睡眠低于6.5小时的人更容易得肥胖症。
抑郁危害。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精神疾病以及滥用酒精。
值得提醒的是,晚睡者的早死风险比早睡者高出了10%,熬夜人群比正常人群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5%,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提升睡眠质量?
1、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很好地入睡。
2、晚饭少而精。一定要注意晚上不要吃太多东西,如果吃得太多了,肯定是会影响睡眠的。
3、不要喝咖啡和茶等一些刺激性的重口味的东西,睡前的话,喝一杯牛奶或者温水是比较好的,这些都对促进睡眠很有帮助。
4、避免思虑过度。临睡前的两个小时最好不要让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否则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5、多泡脚。泡脚有利于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可以放松腿部肌肉,提高睡眠质量。
6、睡前按摩,帮助放松身体肌肉,对提高睡眠质量也有帮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