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然而瑞慈医院心内科专家们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对高血压用药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为此,小编根据专家们的描述整理了以下常见误区,希望广大患者都能重视高血压的正确用药。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很多40~50岁的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
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
第二,血压升高会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收缩压(高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第三,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对于大多数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1~3个月),血压仍≥140/90 mmHg,应启动药物治疗。
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
第一,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小于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
第二,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患者不能耐受,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仅占1%~5%,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
第三,普利类降压药和沙坦类降压药,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的减退,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优先选降压药。
第四,地平类也有肾脏保护能力,主要依赖其降压作用。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应该优先选择好的降压药:
第一,选择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包括:普利类降压药、沙坦类降压药、地平类降压药、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
第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普利类降压药盒沙坦类降压药适用于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肥胖以及脑卒中的患者。
地平类降压药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后以及周围血管病的患者。
利尿剂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β-受体阻滞剂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的患者,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为适用。
第三,在同一类降压药中选择长效降压药。
选择1日1次服用的长效降压药,可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及晨峰血压,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有的患者要求快速控制血压,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的做法是错误的。
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
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要发挥稳定的降压作用一般需要1~2周左右。
“坚持服药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之路”。
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自愈”,也不能“治愈”,只能“被控制”。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擅自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部分人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大,纯天然药无毒无不良反应。
某些人就利用患者的上述心理,宣扬某些天然药品的疗效,宣传高血压患者通过服用某些天然药降压,可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
第一,天然药同样也有不良反应。
第二,大多数纯天然药降压的真正效果尚待研究确定,不要盲目迷信。
第三,警惕所谓纯中药。部分不法分子在中药中添加了价格便宜的、近乎被淘汰的西药成分。
不良商家为牟利宣传鼓吹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
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有的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