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家工厂,胃肠道就是工厂的“加油站”和“下水道”,主要负责体内的脏活累活。各种食物在这里被消化、吸收,剩下的残渣也从这里被排出体外。胃肠道功能正常,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因此,2010年,“世界肠道健康日”这个概念被引入中国,旨在提升公众的肠道健康意识。

图片来自网络

肠道其实很脆弱
肠道是人体食物营养物质运输的大通道,且自身具有免疫功能。但是,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经让现代人的肠道负担沉重,衰老加速,出现多种肠道疾病甚至结肠肿瘤。
1、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绝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发展而来,因此,要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发现大肠息肉及锯齿状病变,要及时内镜下切除。

图片来自网络
2、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一般多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患者会有腹痛、腹泻等问题,但症状更为严重,同时也可能合并有发热、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症状。
3、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表现在排便习惯、粪便性状的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带血及黏液,有时患者会有便秘、腹泻、中下腹部疼痛等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
4、肠梗阻
肠梗阻可以分为三类:一种叫机械性肠梗阻,肠道被寄生虫、粪块、胆石、异物等阻塞,或者肠道某一部分粘在一起;第二种是动力性肠梗阻,常见于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部感染引起的肠麻痹;第三种原因是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肠管血运障碍,从而形成肠麻痹和肠梗阻。

图片来自网络
5、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情绪波动大、自身压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患者的腹痛症状一般与排便有关。
40岁以上人群
至少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中国新发病例第二多的癌种。结直肠癌高发,不仅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即蛋白质、油脂类饮食摄入量的增加有关,也与对肠镜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及率低有关。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如家里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结直肠恶性肿瘤,70%-80%甚至更高比例,都是从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发展而来的。
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或者二级亲属里有已经确诊结直肠恶性肿瘤或发生过肠息肉,建议定期做检查。如果发现大便习惯的改变;大便性状的改变,尤其是鲜血等情况,就要警惕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50岁以后开始升高,在六七十岁达到一个高峰。50岁以上,不管有没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至少应该有1次肠镜检查。如果肠镜检查后发现有问题的,应该每年、原则上不超过2年再进行1次肠镜检查;没发现问题,原则上不超过五六年也要复查1次肠镜。

图片来自网络
除肠镜检查外,膳食平衡、适当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摄入谷物、粗粮、新鲜果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结直肠癌也有一定的作用。
- END -